2014年8月13日 星期三

在高興班,老師帶頭當討厭鬼 / 邱曉芬

 
 
在高興班,老師不僅鼓勵小孩追根究柢,當個討厭鬼,而且還以身作則,頻頻打破沙鍋。比如,孩子在小四已經學過「月亮的圓缺」了,曾聽說那是地、日、月之間相對位置的變化所造成,可是,怎麼知道理由真的是那樣呢?︱「如何知道」,至少與「知道」是同等重要啊。回頭仔細想想,還可以反過來追問:怎麼知道月亮「不是」被什麼東西給擋住了?
 
「被擋住」是很符合直覺的一個猜測,畢竟,原本可見的全貌(滿月),竟然只剩下一部份(眉月),除非有些地方消失了,不然,最可能的理由,不就是她被前方的東西給遮擋了!︱這質樸的猜想,一旦在高興班提出,立刻能得到回應:「不是啦,只有月食,才是被地球的影子擋住的。」這類回應的方式,很像一般自然老師,是訴諸知識上的權威,提供所謂正確的說法,但沒有針對提問者的疑惑。
 
所以,高興班老師示範的討厭鬼,這時候不會善罷干休:「我是在說平常的盈虧(而非特殊的月食),我就是想知道,為什麼眉月『不可能』是被擋住的?」
 
這樣的討厭鬼,就和此篇文章裡(當個討厭鬼),許博士遇到的俄國學者一樣,大膽不甩書上的「真理」,偏偏要對事情提出不同的解釋。只不過,挑戰「化學鍵」的學問太大,只能發生在有強烈好奇心的研究員之間;而以「擋住說」來質疑「相對位置說」,放開心胸,從「已知為錯」的假設來推理,從中發現謬誤,卻是每一個孩子經由思考和討論所能辦到的。
 
「未經質疑和挑戰的事情,不能輕信」,這是高興班對孩子澆灌,期待能茁壯的科學素養。說穿了並不難,無外乎反省自己的經驗,吐槽課本的知識,例如:
 
‧    用吸管喝到飲料,難道不是因為某種吸力?為什麼書上非得說是大氣壓力的作用?
 
‧    孟德爾提出「遺傳因子分成顯隱性」,他當年是怎麼想到的?看到豌豆有高有矮,究其原因,還可能有什麼不同的猜想?
 
當然,在打破沙鍋之後,怎麼收拾局面,是教學時必須承接的任務;高興班的課程費盡了心思設計,這裡頭的曲折細節,就不是靠短短的註文能夠闡明的了。
 
 
 
◎ 本文作者為 人本基金會想想研發中心主任
◎ 本文出自《人本教育札記》第302期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